| 《1945》军事媒体在四月发表的一篇分析报告曾引发广泛讨论:报告认为,如果中美发生军事冲突,中国有能力用压倒性优势摧毁美军约90%的战机。随着中国在导弹、无人机和体系防御等方面的快速进展,这一结论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和讨论。但在近期一次战略推演中,美军空中力量却被模拟得极为脆弱,这背后反映的并不是简单的兵器好坏,而是现代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,值得认真反思。 过去人们判断空战胜负,往往看战机本身的性能。美军拥有数量庞大的第五代战斗机群,F?22 和 F?35 组合曾被视为制空利器。但现实战争的节奏已经从“空中对抗”向“地面打击——尤其是对飞机部署点的精确打击”转变。再先进的战机也需要返航补给、加油、装弹,这些都需要固定的机场和掩体。中国的火箭军则正是利用导弹直指这些薄弱环节。 以东风系列为例,东风?17(高超音速)和东风?21D(反舰)被外界认为具备突破现有防御的能力,其射程可覆盖从关岛到日本的美军基地。美军在亚太某些地区的机场掩体和硬化防护并不充足,战机在跑道和停机坪上容易成为“固定目标”。如果通过一次精确、饱和的导弹打击摧毁大量停场战机,再强大的空中战力也难以为继。 更令人侧目的还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提升。报道中提到某型洲际导弹在1.2万公里外的靶点试射中,短时间内完成打击,体现了长距离投送和高精度的结合。假设在冲突初期,通过密集导弹打击在24小时内摧毁第一、第二岛链内的若干机场和战机群,那么美军短时间内恢复出击能力将极为困难。与此同时,北斗等国产卫星导航与遥感体系不断完善,使得发现—定位—打击的链条更加紧密,提升了“发现即能打击”的能力。 无人机的普及又把这种趋势进一步放大。乌克兰冲突中“廉价无人机”对传统装备造成的威胁展示了非对称手段的有效性。中国无人机技术的进步,使得在战时可组织大量无人机进行侦察、逼近或直接攻击,形成“蜂群”式打击,与导弹联合,能在多个层次压制敌方防御,显著提高作战效果。相比之下,尽管美军飞行员的单人飞行时长更长,但他们在面对智能化、分布式、群体式攻击时的实战经验相对不足。 当然,也要对媒体报道保持理性态度。美国的相关报道有时出现在军费审议阶段,带有为预算扩张营造舆论的目的。中国军事学者张召忠也曾提醒,尽管在某些领域中国取得快速进步,美军在体系作战、全球投送能力和实战经验方面仍具优势,因此不可盲目乐观。但同样事实是,中国正在构建覆盖海、陆、空、天的区域拒止与反介入体系,力求用体系化手段抵消对手的远程打击能力。 综合来看,未来空战的形态正向“智能化、分布式、体系化”转变。胜负不再仅由单一战机的性能或数量决定,而要看谁能更好地整合卫星、导弹、无人系统与指挥控制体系。中国在第六代战机、人工智能赋能的无人机家族以及超视距打击模式上的投入,可能会对21世纪的制空权定义产生深远影响。战争本身无所谓真正的胜者,但提前准备与技术革新,确实能在战略上带来重要优势。 展开剩余10%发布于:天津市
|